
本案位于贵阳市云岩区,改造前街区街面缺乏统一规划,凌乱不堪,项目定位思路有问题。市中心沿河商业街区,地段优越、停车不便,街区狭长、体验感很差。
设计师经过实地考察,为本案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运营规划及设计思路。首先要把近水楼台的客群资源锁定,强调安静的文艺街区的属性,减少噪音污染和光污染。
进一步发展目标在于打造贵阳本地人的骄傲,作为贵阳周边旅游的中转站 。现代城市的发展,需要有文艺内涵的地标,具备超级IP属性的城市文化型商业街& 区域网红旅游购物街。
将“以现代诠释传统”、“心象山水”作为主题定位,把代表贵阳风情的元素符号重新提炼创造情景,按照游客习惯每隔百米,结合景观节点,打造网红打卡街区。
业态围绕街区文化主题展开,尤其是街区主力商家,具有明显的文化个性与主题。区别于传统商场的提袋型消费,注重消费者的参与、体验和感受。
通过局部曲线或凹凸变化来丰富线形空间,创造相对私密、独立的半围合空间,用植物或休闲设施来创造较好的空间环境,打造天台空间,给予游客多维度游乐。
建筑采用高性能竹基纤维复合材料(竹钢),其具有高强度、低碳环保、高耐候性、阻燃、净化空气、使用寿命长等特点。值得一提的是,竹钢可谓自带网红属性的环保材料。
成功的主题街区为了配合主题,会将相关元素大面积铺排入整个空间,各处都可以打卡拍照,这已经成为主题街区的打造规律,设计师规划主题商业街区的核心设计思路。贯彻“以现代诠释传统”的设计理念,将代表贵阳情景的元素符号重新提炼,从装置造型、平面雕刻、色彩搭配三个角度丰富街区的整体视觉效果。
设计师巧妙的使用灯光来控制区域,呼应主题的同时,营造出别样的视觉盛宴,突出独立卖点与特色--心象山水。灯光起到了导视的作用,更将空间营造变得立体起来。
设计师通过墙面浮雕、艺术装置等形式,在街巷中重现城门形态,每条街巷都有独立卖点与特色。
大西门尚存旧城墙,千年的历史的文化,是极具备文化地标的属地,因此设计师用现代的手法将地缘文化属性导入,用历史展示出内容,塑造个性化的地域性ip,进而为商业街引流,增加客户粘性,打造网红打卡地。
街道缺乏特色,整体色彩单调,客户粘性小。主题街区的总体规划要从人的心理出发,实体购物环境与顾客的消费情感关系息息相关。设计师在街道设计上,独具匠心,引入苗绣和蜡染,极具当地民族特色元素。
灵感来源于贵州少数民族服饰和布艺、竹林等,设计师试图为每天往来的游客创造别树一格的手工艺地景。多种布料图案各有故事,在传统中加入当代色彩,与周遭四季节奏如春花和秋枫相呼应;入夜,发光图案「竹林」创造另一段穿越时空之旅。
将贵阳旧时光、小吃街、文艺社区引入室内空间一部分,做情景化的设计,有效补充阴雨天户外商业街游玩不便的弊端,同时把比较鸡肋的商业空间做成网红爆点,吸引人流提升赢利点。
充满烟火气的店招,色彩大胆的搭配,绿植云朵等运用和虚实结合的手法,让地下的街区不再简单。无处不在的用心细节会让游客沉浸其中,引导游客不断探索发现设计师的小心思。
主题街区需要丰富游客感官体验,从多维空间入手,包括地面铺装、道路上的景观小品、建筑立面、橱窗等,将街区整体情景化,让人不由得沉浸之中。
强化入口印象东南门地标设计,成为整个步行街的点睛之笔。将整个商业街的核心“心象山水“用抽象的艺术表达,又具象化的让人触手可及。
西门改造的问题其中一个就是,商街道入口狭窄,没有缓冲区,没有标志性,原始商业形态紊乱,没有特点、没有统一和连贯的建设和运营思路。
设计师在现有钢架吊装环保仿真绿植,地面营造生态贵阳装置场景,结合科技光影互动技术,打造浪漫梦幻网红地标,进而成为人们纳凉、玩乐、社交的好场所,提升了周遭的客户人群的粘性。
景观区域在呼应自然的同时,包容丰富多彩的栖居场景,人们既能在此安静独处,亦可与家人、知己亲密交流,在无形中拉近了人和空间的距离,使人群自然而然的融入空间之中。
该项目作为商业街提升改造的典型案例,其中将艺术、科技、人文与商业融合,为消费者打造一个多元化的体验空间,将传统精神巧妙的结合进入主题,让经典的传统重获新生,在现代文明中获得崭新的活力,也让整个商业街变成一个立体化的休闲娱乐场所。
主题商业街提升改造,文化氛围和创意成重头戏
贵阳市市西路
Project Name|项目名称
- 贵阳市市西路
Project Location|项目位置
- 贵阳市云岩区
Design|空间设计
- 东林维度
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